作者 Arcumit (白)標題 [心得] Beyerdynamic T1 3rd 相處兩年心得時間 Sun Jun 23 19:49:27 2024
https://i.imgur.com/zVvGzTh.jpeg
其實已經過兩周年又多一個月了,
但有一些想法出包,所以拖到發文時間。
系統大概從半年心得的這樣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70699919.A.293.html
[心得] T1 3rd 相處半年心得 - 看板 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作者: Arcumit (白) 第一次在PTT發文,想說發個對T1 3rd心得的整合版, 相信大家文章不想看太長,懶人包放前面。 ------------------------------------------------------------ 沒處理過真的偏難聽,我原本是想棄T1 3rd買阿米龍的, 原因說直白點,就是阿米龍比T1 3rd好聽,
https://i.imgur.com/6jo0PCn.png
變成911大,家訪時的這樣
https://i.imgur.com/ixb261R.png
現在則是變成這樣,
暫時算是自認收尾完了,但還沒經過多人檢驗
https://i.imgur.com/W4e5KjT.jpeg
過程其實還蠻循序漸進的,
除了DAC和耳擴以外,都沒有突然就蹦一個超貴東西,
DAC和耳擴其實也不是那種天文數字的設備,
算是一個單身男性,
兩年時間只有這項相對花錢的娛樂的話,能付出來的價格(?)
也算是擁有自己的一套建構系統的哲學,
重視的是
隔離/屏蔽、
鏈路構成(系統構建邏輯一致)、
找到平衡點再強化才有意義。
雖然裡面有非常多不太會在一般音響系統出現的東西,
但最少在普通人系統裡面出現的,應該就是自製電源線了,
https://i.imgur.com/xyNgwH3.jpeg
這甚至不是找散線鎖一鎖、找合適的公母頭,
而是找線基、設計結構、找絕緣材料包覆等等,
在安全與自己手工有辦法實作的前提下,從基礎設計一條電源線,
(雖然都寫自製,但四條是對應器材而有不一樣設計的線)
從pre-prototype,到prototype,再到ver.1,
不斷調整後才得到我相對滿意的設計
(系統裡面的自製電源線是兩條prototype、兩條ver.1),
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
還真的找不到任何的成品散線能夠符合我的需求。
(已經有ver.2的設計,
但尚未實作,是大幅增加結構強度的版本,
目標是做到能安心當跳繩的水準,
為了要給其他找不到滿意電源線的燒友試的)
而出包的東西,
不避諱的說就是自製耳機線,也就是唯一一個需要焊錫的東西,
材料我是有準備好,但第一次做手藝太糟糕,
甚至最後請了涵audio修復,
非常感謝您可以協助我的無理需求,
也提出了不少如果想作二版的改進方案。
(現在也已經有ver.2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結構強度,一樣還沒實作)
這些東西是什麼鬼,
到底是有什麼白癡需求,會發生市面上沒有你要的成品線這種事,
下面會再說明,反正跟好不好聽也沾不上邊,
只是單純參考別人的架構設計而已。
-----------------------
如果有人有印象的話,
這些是我這段期間發過幾篇自認為比較有用的小件文
(就統一連結到巴哈了)
KOJO TECHNOLOGY C1P、Crystal 6.1、Crystal E 體驗
https://myppt.cc/iRQhWQ
大幅調整以T1 3rd + UD-701n為主體的系統周邊
https://myppt.cc/UcDtdH
Teac一體機自救計畫 - 低價外接時鐘
https://myppt.cc/QCIEeG
線材端子調整(改線) - Eidolic 碲銅鍍銠 4腳XLR
https://myppt.cc/vjjgSF
小實驗-器材插哪裡會怎樣
https://myppt.cc/HAWjFW
透過GaN+誘騙線(頭) 取代 DC變壓器、線電 的方案
https://myppt.cc/03AZ1p
最基礎的入門電源插座/壁插參考
https://myppt.cc/6aFmwq
串流耳機系統與方案筆記
https://myppt.cc/wDwsuh
因為大部分的心得都已經在文章內了,
這篇就不再講太多什麼低音勁中音甜高音透巴拉巴拉,
反應最熱烈的應該是 「最基礎的入門電源插座/壁插參考」,
我自己最滿意的則是
「串流耳機系統與方案筆記」(雖然最近開始鴿起來,要寫不寫的),
發這些東西的根本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這些也都是我遇到過的問題,
而且明明都算是常見說法,不應該沒人有相同問題,
但實際找資料時卻沒人發過這些心得,
至少沒有如何實現的基礎教學,實在很無助。
過程中也算是釐清了很多謬誤,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
就是不要將「可靠」視為「零異常」,
「不影響」視為「無損」,
「隔離」視為「根絕」,
「我覺得沒差」視為「你不該有差」,
不管你再怎麼確定,都不要認為這件事不可撼動,
我反省過最經典的一次就是所謂的非同步USB DAC,
從系統原理上看起來是一個這麼完美的方案,
jitter應該降到原來的0.01%吧,頂多也就0.1%,
結果事實上查資料才發現,降到原來的10%上下就已經不錯了。
(更高規或是設計更好的肯定不只這樣,我這只是講很一般的DAC)
現今大部分的通訊器材或電器,
都能允許10%~20%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標準的正常運作,
卻有許多人把產品正在正常運作,
視為這10%~20%的波動都應該毫無影響,
這是事實嗎?
呃,我也不會篤定一定不是,
畢竟真的存在有影響的(像是訊號線電平)、
也存在真的不影響的(像是某些變壓器),
前面才說不要認為某件事不可撼動,
要能夠接受有些真的會有影響,有些真的沒有影響,
視野才不會被隨便侷限住。
-----------------------
講了這麼多結果根本沒談到T1 3rd,笑死。
T1 3rd目前測起來有幾樣蠻值得說的,
就是對電訊真的真的很敏感,甚至對器材本身要求都沒那麼高,
你只要不斷的改善訊源、屏蔽、接地、震動、電處,
他就每一次都可以回饋你,
反而你用1萬、5萬、10萬、40萬的擴,
不能說沒差啦,
只是影響跟花一兩千做好上面提到的那些東西不會差多少,
一般耳機換擴明明會差到非常多的,真的是很奇怪的東西。
耳機線的話倒是一波三折,
像我T1.3相處半年那篇,說提高下限用銀龍,
用著用著,其他設備漸漸的把短版補上,原線就變得越來越好聽,
走到光隔離那步,銀龍上限就打不過原線下限了,
但原線畢竟是單端,
最後變成思考
要買原廠平衡(T1-2nd那條),
還是要把單端改成平衡,
還是就乾脆聽單端了。
也感謝同樣有在玩T1 3rd的燒友,
借我大概兩個月的原廠平衡能慢慢比較,
(補充一下,如果要買原廠平衡,
淘寶應該是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很早就停產,許多地方都沒庫存了)
總之最後決定就是挑頭來請人把原線改成平衡,
原線是有金屬屏蔽網的,
如果要改頭,請務必挑選有TRS的3.5mm,並將金屬網連到GND,
XLR也務必要做好接地工作,
至少對T1 3rd來說,聲音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https://i.imgur.com/nDj1OAe.jpeg
就我換過的端子來說,
Eidolic確實是聽感上相當優異的XLR,
相比原廠平衡有相當明顯的改變,
不只糊悶感減少許多,音場也有十足的增加,人聲也相當水潤,
Bispa的部分剛開始蠻難聽的,
但在Run過一陣子後聲音也逐漸回穩,
人聲逐漸變得清晰且有渲染力
(但代焊師傅其實有私下說不喜歡焊bispa的頭,跟聲音無關)。
目前這個組合,就聲音來說會明顯比T1官方平衡線還要優秀,
只是算一算沒有比較便宜,就看個人怎麼選。
-----------------------
最後則是因為做完電源線後線基有剩,其實就萬隆單晶銅,
想著以參考對象的邏輯,都做幾條電源線了,
那這次改成耳機線試看看,
https://i.imgur.com/Q5UH9xJ.jpeg
因為我永遠相信Ikea效應,
所以這條也理所當然的是我目前最喜歡的耳機線。
基本上我電源線、耳機線的參考對象並不是一個特別奇怪的產品,
只是真的鮮少出現在音響圈中,
我也不怕公開出來會怎樣,反正又不是我自己設計的..
那個參考對象叫做Apple Thunderbolt 4 pro,
網路上有很多拆解影片,結構很好找。
https://i.imgur.com/fwPuTeB.png
當然不可能做出同等級的廠線啦,
只是參考概念後,簡化再簡化,到能夠自己實作的版本而已,
手工技術比想像更差做不出成品的話,
就再更簡化,多次嘗試這樣,
被犧牲的就是體積和性能,
然後看用比參考對象好的材料能不能彌補,
不能也沒什麼,反正自己要聽的而已。
剩下就都自己挑選,
3.5 TRS一樣用bispa,
畢竟T1的白痴口徑一堆都不能塞,我不敢冒險換頭,
XLR拿朋友提供的小作坊不知名平衡頭,
單純試做而已,意外的好聽。
最大問題則是我焊錫直接大翻車,
不是難聽的問題,是根本不會焊的問題,
以為自己做的很好,全部封好之後一個個掉光光XD
最後就還是交給涵老大做焊錫處理,
總之這條路如果有想繼續走,那未來就再繼續練習吧。
基本上這條成品相當驚艷,
甚至會覺得做完之後可以不用買超旗艦的程度..
背景極黑的同時,細節卻非常豐沛、爆發力也相當充足,
在盡量保持原本的特性的同時,
使得高頻華麗(你沒看錯,高頻華麗的T1.3)、透明度極佳,
甚至把原本轟頭的缺點,
直接轉變為高質感又通透的全息投影,細節更多、對比也更明顯,
一般除非是更換三大件,不然很少會有這種體驗,
算是非常符合我愛好的一條線,
目前聽過的都認為這條線對聲音的改變程度,
遠遠超出他們聽過的許多搭配,
只是喜不喜歡是另一件事,像是也是有人表示驚艷歸驚豔,
但他更喜歡某種搭配下的低頻表現與音場,
這條音場對他來說太小,
是到不管其他多好,他都不能接受的程度。
-----------------------
光隔、GaN+誘騙線、時鐘、壁插這些東西,
其實只要你想的到工業用或家用方案,
這些都能用代價很低的方式實現,
RJ45可以比USB用更低代價實現更高品質的訊號通道,
GaN+誘騙線可以用來升級許多用DC又不應該花大錢砸線電的器材,
壁插基本上就是從源頭解決複合性的聲音問題,
這些全部都可以無限上綱,
一個壁插幾萬、一條網路線幾萬、一個線電+DC線十幾萬的,
這樣不是不行,
但每一項有每一項擅長的點,
就像訊號隔離是走網路擅長的、電氣隔離是隔變擅長的,
你花好幾萬在一個壁插上做的事情,
說不定可以用千元內壁插+千元內GaN+千元內網路處理來達成,
甚至後者的完成度更高,
等花好幾萬弄完壁插之後,發現聲音不平衡、有部分明顯的短板,
於是又針對短板處再砸幾萬,結果歪的更嚴重,
最後離自己喜歡的聲音越來越遠,這是這圈子中很常聽到的悲劇,
而且你真的確定,比較貴的東西是比較好的東西嗎?
這邊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心態,
有一個流程作法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要先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什麼,
用最低代價的方式實現一個只有核心功能的成品,
(這個所謂的最低代價,不應該超過三千,甚至最好低於五百)
再找一些人來回饋,再透過回饋去修正你的成品,
盡量找不熟悉你系統的人,
這樣的好處是即使你在其中一段走上歪路,
回頭的代價也不會太高,
雖然聽起來很像一直都在妥協,
但實際成果會是以退為進,
很多人是想一步登天然後失足,
或是乾脆就掩耳盜鈴、以管窺天,
以為自己知道能讀懂某些理論很厲害,
結果因為缺乏實作,連基本的電學常識都理解錯、
也不敢承認對稍微進階一點的物理現象完全沒概念,
把認真跟他解釋的當白痴。
其實不用太氣憤,尊重一下對方,不要互相干涉就好,
能夠你開心我開心的東西,不需要弄成你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如果有想要讓自己的體驗更好,
保持妥協的勇氣、改進的動力,
不一定要承認,但至少先不要否定真實存在的東西存在,
這些都是需要時刻維持的心態。
-----------------------
至於蠻多人問過我怎麼會這麼堅持T1 3rd,
沒想過換一隻耳機嗎?
其實這是蠻嚴重的誤解,
怎麼會覺得我調整系統都是為了T1 3rd (?)
我甚至911家訪後,就幾乎沒想過要強化T1 3rd什麼東西了,
到現在的想法都差不多。
(改頭跟自製耳機線都算實驗,主要是想多嘗試一些不同端子或線材),
基本上都是聽過更好的耳機以及相對應的搭配後,
想著如果我未來也要升的話,自己的器材至少要有什麼條件,
再依序從最簡單的去調整,
調整的過程中偶爾也會有些突發奇想,
比較困難的方案不知不覺就變簡單,
或是原本以為無解的大問題,
再解決小問題的過程,做著做著就自己不見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要,
要是當那隻自己認定值得換且能購入的耳機出現,
希望直接上我的系統後,問題要盡可能少,剩下簡單調個音就好,
也由於這個方針,扣除推力不夠這種我無能為力的以外,
近期來家訪過的,都覺得我這邊接其他耳機,很少出現翻車情形。
(也幾乎每個都會講,既然隨便接都好,怎麼不趕快換一隻- -)
另外雖然我很多東西都是找工業級方案,
但這也不代表我會排斥那些音響級的東西,
只是單純沒錢又沒門路走這條路而已,
太多東西要試只能盲狙、不能租也不能押金,
盲狙失敗自己又負擔不起,
出面講這件事情還會被一些奇怪的存在從背後甚至正面消遣,
單一項目投資風險接近、但代價差很多的情況下,
最經典且符合常識的投資方案就是分散風險,
找一些低代價的來承擔,最後就變這樣了 (X
總之這篇還沒有特別能拿出來講的,
單純分享一下這兩年這隻耳機經歷了什麼,
畢竟現在這版本的系統圖,也就三個人聽過而已,剛換完沒多久。
所以我說那個拜爾百年旗艦呢?
不會真的只有DT770 pro X LTD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246.127 (臺灣)
※ 作者: Arcumit 2024-06-23 19:49:27
※ 文章代碼(AID): #1cU0l9xQ (Head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19143369.A.EDA.html
推 dzwei: 都家訪過七公課了,知道該買什麼耳機了,對吧(奸笑)1F 06/23 19:57
推 takase: 推,我現在也是T1 3rd主力,不過就單純聽hu-fi而已....
平衡線的話,可以直接上thomann買
百年現在已經不太抱期待了,最近的新產品是開放式隨身藍芽2F 06/23 20:31
推 PhonexH: 推心得~很棒的理念跟實踐過程5F 06/23 20:43
※ 編輯: Arcumit (36.226.250.72 臺灣), 06/23/2024 20:45:30
推 T12nd: 涵老大我超9F 06/23 22:26
推 quillmane: 給您一個讚,認真玩透一隻耳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以前就是這樣玩Grado RS1,後來想通了走多耳機流,但是曾經窮其心智的經驗對後來挑選組件與調音真的很有幫助10F 06/23 2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