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7-02-22 14:50:12
看板 Folklore
作者 cgi0911 (勝者的迷思)
標題 Re: [新聞] 紙神像復興 北港大師尋回失傳百年技藝
時間 Sat Feb 18 02:45:46 2017


台灣會做紙塑神像的師傅,也不是只有報導裡面說的北港唯森。最有
名的還有台南大關帝廟前面的魏俊邦雕刻社。幾年前魏俊邦病逝,現
在是他的兒子接手繼續做紙塑神像。


「紙紮(紙糊)」和「紙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用來製作暫時性的神像,例如說普渡用的大士公,送王用的阿
班水手、廠官公,建醮用的醮場十騎,甚至是早期府城建醮天師監壇
,所用的天師神像也是紙糊(請參照這次下大道良皇宮建醮)。紙糊
神像的終極目的就是在祭典結束以後要化掉,請神歸天,所以不可能
做得太紮實。都是用竹木枝或鐵線做內胎,外面貼一層紙,最好全部
都是可燃材料,到時候化掉才會徹底。


後者卻是用來製作永久性的神像。紙塑的做法是先用保麗龍(古早是
用泥土、石膏)做成內胎,然後在內胎上一層一層糊紙上去,就好像
做千層蛋糕一樣貼它個幾十層。台南的做法是用比較細緻的棉宣紙,
北港做法是用粗竹紙,用水膠一層層貼上去。當然,貼得愈多層,紙
互相膠結的力度愈強,紙殼的強度也就愈高。神像尺寸愈大,紙殼的
層數就要愈多。根據魏俊邦老師本人的說法,一般信徒家中常見的「
尺六」神尊至少要貼二十層,鎮殿大小的可能要六十層以上。


貼完紙張以後,神像還沒有細部輪廓,所以要在紙殼上面塗「紙漿」
然後用雕刻刀像做泥塑一樣刻出細部輪廓來。這個「紙漿」也不是一
般的紙漿,是用棉紙纖維、蚵殼灰、糯米粉和黏香(一種用樹皮和木
屑磨粉的產物,加水會產生黏性)加水摻和,用石舂臼手工搗開;不
靠機器的話,可能搗上一整天只夠刻一粒佛頭而已,這裡才是紙塑神
像真正費工的部份。


做好的紙塑神像相當堅硬,可以上水性礦物漆,也可以像其它材質一
樣做按金、漆線處理。在塑形的過程中,紙纖維會「變性」,就像易
碎的玻璃變性成堅硬如鋼的玻璃纖維一樣。做好的紙塑神像,其耐久
耐操、防蟲防腐的程度,甚至超過木雕與泥塑。而且紙塑是中空(保
麗龍內胎在紙殼乾燥以後,就可以拿松香水把它化掉。傳統泥塑內胎
則是要用刀具把它刮掉),重量比木雕或泥塑要輕很多。所以肯花錢
的主家,會訂製紙塑的神像來做出轎佛。


以下三集的記錄片說明了紙塑神像製作的詳細過程:
https://youtu.be/arlRHn3W9Lk
巧手乾坤-台南國寶紙塑大師魏俊邦(上集)共3集 - YouTube
被喻為「國寶大師」、「府城國寶」的魏俊邦不僅僅是在台灣出名,更多次 受邀到美國舉辦個展,開授短期密集的藝術教學;中國的福建大學也計畫邀 請他前往開班授課。就連民族英雄國姓爺都得靠他的巧手,才能夠恢復英姿, 不愧被喻為「府城國寶」。魏俊邦精通各項傳統藝術,包含木雕、泥塑、 紙 塑、彩繪、花燈、捏麵、紙糊以及修建廟宇...

 
https://youtu.be/OMGg6iT4H1Q
巧手乾坤-台南國寶紙塑大師魏俊邦(中集)共3集 - YouTube
擁有一身好手藝的魏俊邦不僅僅是台灣國寶大師,也是亞洲僅剩唯一會紙塑 的工藝大師。談起紙塑,魏俊邦說道,紙塑神像源自於唐朝,是一項流傳近 千年的傳統技藝。紙塑神像製作過程繁複,必須先將蚵殼、棉花材料等加入 陶土作為骨架打底作成雛型,再以糯米粉、明礬等材料調製的醬糊,用棉紙 一層一層的貼在神像上,接著再塗上以礦物粉、...

 
https://youtu.be/7bgFpYaE2jc
巧手乾坤-台南國寶紙塑大師魏俊邦(下集)共3集 - YouTube
從十一歲開始就拜師學藝的魏俊邦堅持完全手工製作,精細的雕刻所有神像 作品,但是近幾年來,買佛像的人都只看價錢不重品質,許多老師傅紛紛改 業轉行自己幾十年的手藝幾乎找不到傳人,現在就只能教教自己兒子跟三個 徒弟。過去生意好時,往往會帶上七八個助手,到其他縣市為寺廟刻神像 現在最常做的事情卻是去廟裡當志工。 現在學習...

 

我個人是覺得魏俊邦雕刻社的紙塑神像比較「幼路」,畢竟魏家是做
傳統木刻、泥塑神像出身的,做出來的金身比較像廟裡會拜的金身。
而北港唯森做出來的成品,不知道為什麼,彩繪的手路看起來反而比
較像紙糊的(去看人家醮場十騎的照片就知道了)。



※ 引述《afishlun (        fish)》之銘言:
: 新聞連結:
: http://bankofculture.com/archives/2045
紙神像的復興——北港大師尋回失傳百年的技藝 - 文化銀行|BANK OF CULTURE
[圖]
[圖]
[圖]
生在台灣,多少都會有到廟宇參拜,或是在路上碰見繞境慶典的經驗,而你是否曾注意——「神像」是用什麼做的呢? ...

 
: 新聞內容:
: 文/鄧欣容 圖/黃語婕、鄧欣容
: 生在台灣,多少都會有到廟宇參拜,或是在路上碰見繞境慶典的經驗,而你是否曾注意—
: —「神像」是用什麼做的呢?前去拜訪唯森紙藝的那天,行經北港武德宮一帶,四處鑼鼓
: 喧騰,一路上人潮湧動、遶境隊伍綿延數公里。
: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北港武德宮的百年大醮——「圓醮遶境・笨港踏金磚」。熱鬧的
: 祭典萬頭鑽動,唯森紙藝的老闆蔡爾容告訴我們,「外面大大小小的宮廟建醮,所有紙神
: 像的頭都是我們家做的!」這可不是自說自話,台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便曾親口對蔡爾
: 容的太太說:「我參與了那麼多的建醮祭典,看見每一種神像的臉幾乎都有固定樣貌,原
: 來就是出自你們之手!」
: 唯森紙藝的老闆蔡爾容是兩岸三地唯一的紙塑神像大師。
: 一紙二土三木四金  神像材質大不同
: 其實,神像的材質與其靈性息息相關——早期民間相傳「一紙二土三木四金」,認為紙是
: 入神最快且最好的塑神材質,一般法師亦公認「紙神明」最是靈驗,在做法事時神明一請
: 就來!
: 紙神像是源自於唐朝的千年傳統技藝,傳到明朝時又分為南北二派——南派為較常見的紙
: 糊神像,利用竹子、木頭等媒材先塑造形體,外表再糊上紙,俗稱薄胎,保存性不佳,每
: 年都需要更換,通常在祭典結束後便會被燒掉;北派則為紙塑神像,用以長年供奉,堅固
: 牢靠、不遭蟲蛀。中國目前還保存一尊明朝紙塑神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
: 失傳百年紙塑技法 北港鎮唯一傳人
: 紙塑神像因作工繁複、製作時間長、價格高昂以及不容易學習等因素,清朝以後,已罕見
: 於世,後加上中國半世紀以來對宗教的打壓,此技藝幾近失傳。蔡爾容捨棄高薪,回到家
: 鄉雲林北港,成為兩岸三地唯一的紙塑神像製作匠師,他做的紙神像遵循古法,不但栩栩
: 如生、有著筋骨皮肉,更可保存百年不朽。
: 蔡爾容尋回失傳百年的紙塑技法,工藝成就獲國際肯定,不但曾四次參與柏林國際工藝展
: ,更經常至對岸參與展覽,獲中國文化部非遺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可,新加坡廟宇甚
: 至曾向其訂製造價百萬元的二十尺大王船。圖為2012年,蔡爾容登上TEDXTAIPEI分享其工
: 藝。
: 然而,從一開始製作紙神像的頭,到最後研究出失傳已久的整尊紙塑神像製作技法,其實
: 經歷了近百年的波折。
: 蔡爾容的祖父出生於民國前六年,一生以布袋戲為業,因為到全台各地從事布袋戲演出的
: 緣故,與許多廟宇的道士、法師熟識,經常互相幫忙。到蔡爾容父親接手家業時,家中開
: 始轉而替部分戲團雕刻木質戲偶頭。
: 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後,國共分立,兩岸之間斷絕物資往來。當時廟宇道士舉行法會時面臨
: 紙糊神像老舊、損毀的處境,然而過去神像的紙臉都是由中國帶過來的,本土藝師只會做
: 紙糊神像的身體,並沒有人會紙臉的紙塑技法,道士們苦尋無師,央求蔡父試著製作。
: 蔡父於是與道士們考究經典,經過兩年的反覆試驗,方成功作出與先民昔日所攜神像相同
: 的紙臉,成為全台唯一擁有紙塑技藝的藝師。
: 頭像製作完後需陰乾,而後上色的動作則由蔡爾容的太太卜雅菡一手包辦。
: 捨高薪回鄉 五年苦尋失傳技法
: 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原本從事科技業、前景看好的蔡爾容,面臨父母老病、家業岌岌可危
: ,抱持著對傳統工藝傳承的使命感,加上妻子卜雅菡的全力支持,倆人義無反顧地回到北
: 港小鎮接手紙塑工作,並決心發展紙塑技藝。
: 此時有顧客抱著百年前先民從中國家鄉帶到台灣的紙塑神像前來拜託蔡爾容修復與製作,
: 他下定決心將失傳百年的古老技法尋回,自此踏上了長達五年的試驗之路。在那五年之間
: ,他到各大圖書館翻閱上百本古書,甚至曾踏訪中國學藝。
: 耗費大量心力與金錢投入研究與試驗,經過各種考據與反覆推敲,最後終於摸索出紙塑神
: 像的技藝,弄清製作過程的三十道工序,還原了古書中紙神明的真實樣態,成為兩岸三地
: 目前唯一的紙塑神像製作匠師。
: 引經據典 神尊製作大有學問
: 與蔡爾容對話的過程中,不時感受到他對紙塑工法的堅持與熱忱,以及他對神尊將相的深
: 深虔敬。在介紹神像作品時,蔡爾容經常信手拈來一個又一個神尊的歷史故事,並且皆為
: 古籍所記載,一點也不馬虎。
: 蔡爾容說,現今神像製作經常忽略考據的重要性,這是對神明以及歷史文化的不敬。蔡爾
: 容製作的神尊,從面部神情、輪廓、軀體樣態,到裝飾、衣著、道具,個個做足了功課,
: 謹慎且追求完美,是他的堅持。
: 圖為斗母元君神尊。蔡爾容說,斗母元君有著四面八手,過去有人製作「斗父」神像,未
: 經考據以為也是四面八手,其實古書中記載斗父是一位中年道士。
: 遵循古法謹慎做工 原料力求原始自然
: 這樣的堅持,還能從他的紙塑技藝中明顯體會。蔡爾容還原千年的紙塑工法,選用天然的
: 傳統原料——包括竹子紙與麵粉漿糊。
: 竹子紙是所有紙材中最接近東漢蔡倫所造的紙,做法繁複,必須用竹纖維浸泡石灰,經過
: 煮爛後抽出一絲絲的長纖維方得製造而成。它的性質與一般紙漿截然不同,不但強度高,
: 更杜絕發霉和蟲蛀、保存性佳,甚至具有如人體皮肉一般的彈性。而使用麵粉所做的漿糊
: 也是依循古法——化學合成的膠水經過七八年後便會失去黏性,天然材料製成的麵粉漿糊
: 則能更加強效且長存。
: 蔡爾容向我們展示竹子紙,透光後更可清楚間紙張中的竹纖維。
: 製作的過程蔡爾容也堅持做到最好,他使用的紙塑技法為「脫胎換骨」——也就是使用黏
: 土塑型成胎體,而後層層將竹子紙疊塑於其上,形成完整的厚實軀體。陰乾成型後,用刀
: 將其剖半,挖出兩殼之中的黏土胎,再將兩殼黏合回復原狀,如此一來便能使胎體擁有竹
: 子紙的彈性觸感。
: 蔡爾容解釋「脫胎換骨」的原理,手中所持的即是脫去黏土胎的竹子紙殼體。
: 接著使用鐵絲、棉花、竹紙等材料製作四肢,成形後用力一捏,竟可感受到筋骨皮肉的神
: 奇觸感!我當下驚呼不已,蔡爾容則認真地說:「為了妳這句話,我研發了兩年!好不容
: 易才達成古書中所說的狀態——筋骨皮肉皆俱。」除了軀體皆須由手工層層塑紙打造外,
: 神尊的配件也多由蔡爾容、卜雅菡倆夫妻人工製作,加上陰乾所需的時間,完成一尊紙神
: 像的時間約一個月到四個月不等。
: 蔡爾容要我用力捏捏眼前這尊土地公的腿部,一捏之下居然感受到了如人體筋肉的驚奇彈
: 性。
: 蔡爾容正在黏貼魚鱗甲,每一個鱗片皆為手工製作,十分耗時費工
: 用心護持 百年技藝永流傳
: 除了製作紙神明外,倆人更將紙塑技術用於製作繽紛多彩的官將、喜慶面具,以及官將首
: 筆筒、書籤、吊飾與精緻髮髻等文創商品。
: 蔡爾容的工藝成就獲國際肯定,曾四次參與柏林國際工藝展,圖為夫妻倆在柏林工藝展中
: 展售文創商品。
: 「把最傳統的東西,又讓他重新活過來。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跟責任。」蔡爾容夫妻
: 對於傳統技藝用心堅持、努力耕耘和積極創新,使古老的技藝再度甦醒,並且更加閃耀動
: 人。
: 訪談過程中,夫妻倆言談認真而親切,偶爾發出開朗的清脆笑聲,令人感受到他們對這項
: 工作的熱愛和投入。我從兩位認真且自信的迷人神情中,深刻地體會到倆人對傳統技藝的
: 溫柔疼惜,並且衷心盼望這項起死回生的古老技法永久流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8.238.147.216
※ 文章代碼(AID): #1OfqJS2g (Folklor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lklore/M.1487357148.A.0AA.html
buci: 推1F 02/18 04:50
Ruid: 推,第二段在講解廟的結構很有趣,請問有書藉可以推薦嗎?2F 02/18 13:03
afishlun: 推,詳細比較3F 02/18 18:45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5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