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tock
作者 peacemetta (一期一會)
標題 Re: [請益] 憑良心說AI要怎麼賺錢?
時間 Sun Jun  9 08:34:26 2024


我覺得醫師的部分,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定程度的被取代(或者說被輔助也行)

只是至少在10年內,個人猜測被取代的部分還有一定的限度

以最常被提出來的內科或放射科為例

內科其實是一個太空泛的描述,內科醫師會分化成八個系統,每個系統的業務廣泛都可以
分成:門診、住院、特殊處置/檢查。前兩者我覺得有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被取代或輔助
,第三個則看它的侵入性而定


以心臟內科要做的心導管、氣球撐開術、支架放置、電燒、節律器置入等,或者是腸胃科
的胃鏡、大腸鏡、切片、電燒止血,個人覺得短中期內AI似乎還很難取代,就如同前面許
多人提到就算軟體很棒,但可以從虛擬應用到實體的那個硬體介面似乎還沒那麼快


放射科大家也常拿判讀影像來討論,但如今的放射科醫師大概有6、7成以上都有負責動手
的介入性醫療,包括血管栓塞止血、各器官的引流管置放(肝、腎、脊髓液或各式奇怪的
膿瘍),這大概也是短期不易見到的技術


比較容易取代的大概是門診純粹問診開藥的部分,但實務上也還是有一些問題,我想到幾
個:

1. 病患對AI輸入的資訊是否正確且有效率
有看過診的人應該知道,病患在提供資訊的時候,常常是雜亂無章,或是提供許多對真正
鑑別診斷沒有助益的,甚至會誤導至錯誤方向的。人類醫師可以引導或甚至打斷病患,重
新回到詢問重要的資訊,這部分我不確定AI是否有辦法做到


2. AI學習的資料庫是否正確
每個疾病或狀況都會對應一個代碼(ICD代碼),但因為非常龐雜,所以過去人類醫師所
給予的代碼是否100%精準就很難說,這會不會導致AI原始學習資料庫的困難與不正確,有
沒有方法克服


回到住院那部分,以夜間住院病人為例,半夜常出現許多狀況,以常見的呼吸衰竭來說,
這時候的手段大概有氣管內管插管、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高流量鼻氧氣管甚至一般氧氣
供應就好


我想AI有能力將這幾個各自的優缺點條列給家屬,甚至如果把病患的各項數據輸入,它可
能可以提供出「插管後未來拔管成功率34%」之類的數字給家屬參考,但我覺得這些數字
有時或許對家屬不一定足夠,因為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醫生你能不能告訴我們,如
果是你家人,你會怎麼選擇?」而且即便你回答了,大部分人還是會反覆不斷重複類似的
問題


雖然我看前面大家常覺得所謂機器冷冰冰,要有溫度等等的說法有點一廂情願,但我自己
實務上發現當人在面臨極度不安跟焦慮的時候,還是需要另一個他們覺得可以依靠的人來
支持心靈


總結:我覺得醫師工作在未來應該不可避免某種層面被取代,但手工的部分或許沒那麼快
。完全沒手工活的純門診或診所醫師或許危機比較大。但AI要很好地應用到臨床上可能還
有一點問題需要克服,例如學習的原始資料的問題,台灣可能還得考慮究竟是AI可以節省
費用還是原本的人類醫師較便宜。自己是蠻樂見這些發展,因為很有趣,就如同15年前的
我很難想像現在手上一個小小的手機就能做這麼多事情,令人不禁好奇未來10年後的世界
會如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1.200.61 (臺灣)
※ 作者: peacemetta 2024-06-09 08:34:26
※ 文章代碼(AID): #1cPFYKxz (Stoc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717893268.A.EFD.html
※ 同主題文章:
… ×29
Re: [請益] 憑良心說AI要怎麼賺錢?
06-09 08:34 peacemetta
… ×15
longtimens: 我只想先問一個問題,你是醫師嗎1F 06/09 08:42
goodbye: 麥當勞自助點餐機會不會有三寶擋著2F 06/09 08:44
purplemagic: 看到同行,心有戚戚焉3F 06/09 08:46
webster1112: 有四台點餐機 除非 出動四個去癱瘓牠4F 06/09 08:48
alittleghost: 當糾結在人性化或人情味,表示在專業上已經可取代了5F 06/09 08:51

但我覺得或許在處理人體的時候,人性化也要視為專業的一部分,因為除了在處理躺在床
上的病人,你有時也得考量到接下來會活下來的家人
※ 編輯: peacemetta (118.231.200.61 臺灣), 06/09/2024 08:54:27
alittleghost: 客服不也是,真人客服就真的被AI大量取代了,說好的感動服務呢?6F 06/09 09:05
sa87a16: AI輔助然後人工判定,搞不好十個手術台AI輔助然後配一個醫生看AI判斷的正不正確給AI處理,早晚都會發生給AI處理的狀況,只要政府認可通過就會發生,現在自動駕駛就很類似這種狀況,只要政府認可沒有什麼叫不可能
十年內可能看不到,但一定會發生8F 06/09 09:06
giveUstars: 風濕免疫科的分類型診斷標準 餵資料很容易
做出來應該全人口20%以上會被診斷有病吧
如果都讓患者自己輸入 那就更有意思了
但表淺軟組織超音波導引技術就很難說了14F 06/09 09:10
goodbye: 其實連病人都會自己答錯18F 06/09 09:12
giveUstars: 甚至我覺得抽血這早該自動化了19F 06/09 09:13
alittleghost: 疑難雜症類,現在3個醫生給出5種診斷,AI來不會更差20F 06/09 09:14
sa87a16: 只是要AI去做處理,有一個問題就是病人的資料條件要正確而且給足,變成前置身體檢查要強制而且快速才能,不然病人自述一定都會有落差21F 06/09 09:16
giveUstars: 目前的AI不是思考.. 他需要有"正確"資訊去訓練
疑難雜症這種資訊進入大資料庫 輔助可以 好壞難說24F 06/09 09:17
alittleghost: 醫生如果沒有得到足夠資訊不就跟AI一樣用經驗判斷26F 06/09 09:19
giveUstars: 醫師蒐集資訊的過程距離按鈕選項很遠27F 06/09 09:20
alittleghost: 都有足夠資訊vs都沒有足夠資訊,AI都不會更差28F 06/09 09:20
giveUstars: 想要取代這個過程 加上醫療系統尿性 你先按100個ok29F 06/09 09:21
yarwen: 人性暫時會先贏,立法限制AI保留醫師工作空間,倒是比較少臨床操作的藥師.....30F 06/09 09:32
giveUstars: 我對於AI能否取代問診這件事的想法很簡單
若真的給你點的那種 一定是很基本的症狀治療
然後你點之前要簽很多免責聲名
若是大家想像中真的要抓到什麼病的那種 可能偏輔助32F 06/09 09:37
alittleghost: AI診斷不會只有問診,穿戴裝置,有信度跟效度的問卷都會是資料來源36F 06/09 09:40
giveUstars: 人腦贏在有各式適配理學檢查 算起來很便宜
弄一個診間能作被動關節動作的機器 加上力道跟角度然後後續接超音波 人類實在划算太多了38F 06/09 09:40
tony15899: 短時間不能被取代的原因就是高學歷打工仔比你便宜吹了一堆要取代人 那這套系統打算賣多少?41F 06/09 09:46

總之未來還蠻值得期待的
希望下一個10年不會讓大家失望

我自己的想法是除了精進本業
發展一些較難取代(需要實際動手的技術)
另外就是在這10年努力工作賺錢投資理財
以因應未來可能的大環境變化吧
※ 編輯: peacemetta (118.231.200.61 臺灣), 06/09/2024 09:53:23
ohlong: 醫師不可能會被取代 因為他要加班改model XDDD43F 06/09 09:55
suendy: 紅綠燈先全面AI化再說44F 06/09 09:57
dream1124: 分析得不錯,但取代跟輔助概念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人開車上路不用腳了,但那能叫作取代人類嗎?
要說取代人類,你最起碼要獨立運作獨立負責不用操控45F 06/09 09:58
sa87a16: 樓上 時間問題,現在看不到不代表以後沒有48F 06/09 10:00
YJJ: 看看大環境,這體系等能讓生理食鹽水缺貨了,是要怎麼推展ai 應用。49F 06/09 10:00
ken0827: AI可以輔助增加更多業績和減少錯誤,真正做決定仍是醫師。它不是用來取代醫師的51F 06/09 10:04
dream1124: 現在AI狂粉在可行性和道理講不通就開始說時間問題總有一天會有,只是不一定在有生之年了,我快笑死可見的時間內都看不到的事情也好意思在股板拿來講這是AI想像板嗎? 這系列真的差不多了53F 06/09 10:06
ken0827: 比方說判讀,它可能很短時間抓到很多異常,最後還是要醫師把不正確刪掉。
至於動手的,要更精確,還有法規,現階段應該是想怎幫助醫師57F 06/09 10:09
rebel: 我記得之前已經有研究 判讀早期肺癌的X光片 AI 已經勝過有經驗的醫師了 這種吃經驗的東西 交給AI 才能減輕醫師的負擔 不然過勞下去 遲早台灣沒醫師61F 06/09 10:14
greenruler: 國外保險資料庫的ICD code診斷做validation 的研究很多八成以上就算不錯了
台灣本土做validation 的研究就更少了 而且實際上正確率應該更低...
影像類的醫生幫忙判讀訓練還可以64F 06/09 10:14
ken0827: 不用之前 我們現在就有在跟工程師研究。最後仍要我們去做決定。 誰比誰好不重要,報告誰掛名 誰要負責任比較重要
目前就是輔助。盡可能抓出來給醫師判讀。機器是固定模式。人才會變通69F 06/09 10:16
mcgrady12336: 醫院影像判讀已經在抖了,一堆醫材AI就是在做影像判讀了74F 06/09 10:49
ptta: 先抽血吧,可以抽血,量血壓血氧就幫了大忙了76F 06/09 10:49
palina: 利用AI來協助病理科檢驗科判讀 檢驗時間縮短或提升精準度 目前看起來有可能 幫忙抽血反而覺得有難度,血管常常看得到吃不到,抽血經驗目前難被量化學習(不然每個資深醫護都給我一針上啊!)77F 06/09 11:05
slrmbenz: 放射讀片需要看病歷嗎?81F 06/09 11:09
Ligamenta: AI 可幫助醫師提升效率,不是取代82F 06/09 11:14
Brioni: 抽血已經很多了,只是台灣不常見而已83F 06/09 11:26
giveUstars: 抽血要部位搭配超音波導引84F 06/09 11:26
SilverRH: AI能上法院被告醫療疏失嗎85F 06/09 11:27
Brioni: AI先把他當成提升人員效率的工具吧,以前要100個醫事人員的單位,以後可能只要50個86F 06/09 11:28

--
作者 peacemetta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