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作者 MAXjames (麥酷斯)標題 [心得]《譯者即叛徒》:一窺翻譯者的內心世界!時間 Sat Apr 13 17:03:35 2024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maxjamesread.com/the-translator-as-traitor/
Podcast有聲版:
https://apple.co/3voZpk6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
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因為對翻譯這檔事一直很有興趣,所以這書一出就很吸引我。讀完也沒讓我失望,了解了
很多「譯界趣聞」。這篇文會分三點來聊聊這本書。首先聊聊翻譯者會遭遇的種種困難;
接著會探討翻譯的界線在哪,我們該怎麼看待「超譯」的狀況;最後則會談談在這個AI
崛起的現在,譯者的未來將會如何。
【翻譯之難】
相信大家高中都有被中翻英給荼毒過,對翻譯之難應該深有體會。不過,譯者所會遭遇的
問題可遠比你想像的多。
像書中就提到,身為譯者有時不僅要翻譯,還得幫原作「抓蟲」(debug) 。例如,《掏
金殺手》中有個橋段是寫敘事者依萊在追渥爾姆時,遠遠看見一群馬和騾子。但過了5、
60 頁,騾子卻全變成驢子。一開始,宋瑛堂認為這可能是作者想營造在遠處時驢騾難分
,直到追近才能看清的情境。然而,當他與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確認後,德威特卻坦承是
他的「失察」,請他將騾子統一改成驢子。
當然,身為譯者,更多時候的難處是語言間的轉換本身就極為不易,無法輕鬆地「等價交
換」。比如,英文中的狗叫聲詞彙非常多元,大狗用「woof」,小狗則可用「yap」,吉
娃娃的話還可以用「yip」。然而,中文除了「汪汪」幾乎沒其他用法,難以精準地轉譯
出叫聲的細緻之處。
再者,很多時候語言最玄妙的地方,是能表達出一些「言外之意」。像許多外文名字其實
會隱隱透露角色的出身。在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中,寇恩雖然有錢有閒,但卻無法
融入社交圈。英文讀者只要看到他的姓 Cohn,就能馬上知道他是猶太人,因此會受到種
族歧視。然而,中文的譯者就很難將這樣的「弦外之音」準確地表達出來。
內容正確都很難翻了,要是作者故意寫錯呢?《內景唐人街》中,作者故意讓華裔角色把
美語講「爛」。身為譯者,宋瑛堂只能透過生硬的斷句來勉強對應,盡可能展現出原文的
意境。只能說譯者真的太難了。
【作者已死?】
從上面的討論可發現要當譯者真不容易。這也引出了許多翻譯者所要面臨的難題,就是究
竟是要盡可能忠於原作,還是要透過些許調整讓讀者感受到原作所想傳達的「味道」。當
然,作為翻譯不該超譯原著、篡位作者。但這條線究竟在哪呢?
這邊,宋瑛堂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他指出,歐美文化會傾向把翻譯視為一種藝術,以
美感為主,準確度相對可以調整;但東方文化則較把翻譯視為一種專業,認為譯者有精準
轉譯的責任。因此,西方會比較容許譯者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亞洲圈裡反客為主的譯者則
較容易被撻伐。比如,獲得曼布克獎的《素食者》就曾陷入如此爭議。韓國讀者找碴英譯
版本,認為有超譯之嫌,但英譯本讀者卻多半喜歡這樣的「翻譯風」。
身為資深譯者,宋瑛堂也曾遭遇如此兩難。比如在《分手去旅行》中,有個段落他認為作
者有特意運用角色名霍華德(Howard)與 higher 的諧音來做為笑點,因此想把「霍華德
」翻譯成「史高特」來跟中文的「高」作對照。然而,在詢問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
後,格利爾卻表示他並沒這樣的意圖。
有趣的是,格利爾卻認為,如果宋瑛堂覺得這樣更幽默,那就改吧。他甚至在信裡這樣回
應:「幽默在翻譯時鮮少能面面俱到,所以如果遇到兩難時,就以詼諧為重」。這樣的回
答可說完全顯示出西方對翻譯的看法。
最後再舉個例子給大家思考。「可口可樂」在華語圈被認為是的是音譯的典範。但事實上
,英文使用者可以從 coca 看出這飲料的原始成分是古柯樹(coca)的葉片,而 cola 則
能聯想到 kola樹的果仁。然而,中文的翻譯卻完全未能傳遞出如此引申意涵。那麼,可
口可樂還稱得上是個好的翻譯嗎?
【AI取代翻譯?】
近來AI崛起,隨便把一段文字丟給「它」都能翻得又快又好。這讓許多人不禁思考,譯
者是不是快失業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宋瑛堂在書中也花了不少篇幅直面探討。甚至還丟
出幾個《老人與海》的翻譯,讓讀者猜猜那些是人翻的,哪些又是機器翻的。這邊節錄幾
個給大家評斷一下:
原文: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he had
gone 84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翻譯一:他是一個獨自在墨西哥灣流小船上釣魚的老人,已經 84 天沒有釣到魚了。
翻譯二:他是一個老頭子,一個人划著一隻小船在墨西哥灣大海流打魚,而他已經有 84
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
翻譯三:
他是一位獨自在墨西哥灣的小艇上垂釣的老人,他已經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
答案最後再來解答。這邊先聊聊宋瑛堂對機器翻譯的一些有趣看法。他提到,機器翻譯最
擅長配對的不是同語系的語言,而是先進國家、人口繁多的「大語種」。雖然書中沒有說
原因,但我猜測是因為這些語言的資料量最大,訓練效果最好。舉例來說,AI在英翻法
的表現就強到不行。換句話說,法國的譯者恐怕是最該「剉咧等」的一群。
反之,小語種翻譯在AI時代可能會活得更久。曾在微軟翻譯部門擔任主管的柯立洋認為
,如果他的女兒堅持要進入翻譯領域,他會建議她選擇荷韓互譯,這樣的組合會比中英翻
譯更容易存活下來。
不過,目前機器翻譯暫時還無法取代人工。都柏林大學曾將數千本小說餵給機器進行訓練
,然後讓AI翻譯《麥田捕手》或《一九八四》等名作。最後請非翻譯人員的讀者比對。
結果顯示,機器翻譯的品質只有達到人工翻譯的 34%。
此外,書中也提到,機器翻譯還會面臨編輯的問題。在校對人工譯文時,編輯如果將心比
心,多少還能猜出為什麼譯者會這樣翻。然而機器的邏輯往往就難以摸透,編輯也就更難
找出誤譯的部分。
當然,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也不是全然互斥。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譯者會跟AI「合
作」。借助機器的高效率來輔助翻譯工作。或許這會是短期可預見的趨勢。
針對人會不會被AI取代這點,這邊偷渡一下之前寫的文章(長文慎入):
生成式AI來襲,人類會被取代嗎?我的6個思考點。
https://maxjamesread.com/the-rise-of-...-my-6-points-of-consideration/
最後來公布答案:
翻譯一:Google
翻譯二:張愛玲
翻譯三:ChatGPT
不知道你有沒有猜出來呢?
【後記】
在讀之前就有書友跟我說這本書的評價有點兩極:
https://imgur.com/jfMyl4r
讀完是沒那麼倒彈啦。覺得宋瑛堂的用字和語氣有點特別,但也不至於無法適應。不過我
是覺得書中有些「挑釁」讀者的部分有點不太必要。例如,有個章節在討論被讀者嫌棄的
翻譯腔,他就直接丟了幾個句子「挑戰」讀者看不看得出來。或許因為對譯者的挑戰太常
見,多少流露出一些怨氣。然而,即便是奧運選手都還是會被網友「指教」,這樣發牢騷
似乎有點失格調。
但總得來說,這還是本很有趣的小書,讓我增長了不少翻譯知識。要說缺點,大概是讀完
有點後遺症。現在每每看到一些精彩段落時,就忍不住會去想原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此外,這本書也讓我反思寫讀書心得是否也是某種程度的「翻譯」?如果是的話,那會存
在「超譯」的問題嗎?要我說的話,寫心得確實算某種程度的轉譯。畢竟我不可能把整本
書的內容複製上來。勢必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而且我的心得,除了整理外,還會
融入很多自身的想法與經驗。
所以,作為小小說書人,我還是希望大家讀完心得後如果對內容有興趣可以把書找來看。
畢竟,書籍對不同的讀者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閱讀書籍,其實也是在閱讀自己
。
話說,這樣的內容應該暫時比較不用煩惱被機器取代吧?如果僅僅是整理書籍精華的話,
可能會比較危險?不過,想這些或許複雜了(笑)。總之,接下來還是會努力繼續陪伴大
家一同閱讀啦!
--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xjamesread/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xjamesread/
Podcast:
https://apple.co/3THZYM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7.38 (臺灣)
※ 作者: MAXjames 2024-04-13 17:03:35
※ 文章代碼(AID): #1c6afjF3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12999021.A.3C3.html
推 sampsonlu919: 感謝分享 我也蠻喜歡此書的 也希望更多台灣譯者願意親自分享心得2F 04/13 18:39
推 luciferii: 這本很推,很多菜鳥譯者應該學習的精神和概念。4F 04/13 19:02
推 giselaa: 推 同樣討論翻譯的書 余光中的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 跟賴慈芸的譯難忘也都
很有趣5F 04/13 20:15
推 qien: 推閱讀書籍等於閱讀自己,聽過一句創作或許會被取代但是讀者不會8F 04/14 10:36
→ FeverPitch: 推 讀了本書對於外語以及文化差異更有興趣了10F 04/14 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