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Wish
作者 vvvv520 (vvvv520)
標題 曾國藩的自省與堅持
時間 2015-10-07 Wed. 08:22:06


(我們知道在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對於自己的缺點,曾國藩向來都是毫不隱諱直接記錄。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國藩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心路歷程。曾國藩曾在他的家書中說“人但有恆,事無不成”,就是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這句話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要做到卻也並非易事。在曾國藩青年時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是折磨了他長達十多年的時間,曾國藩費盡心思和它苦苦鬥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麼曾國藩最終是怎樣戰勝自我的呢?為什麼看似無關緊要的戒煙行動最終會成為曾國藩人生的轉捩點? )



有個詞叫蓋棺定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意思很簡單,就是等一個人生命結束之後,給他一個總的評價。那麼這樣一個總的評價既然是定論,所以具有高度的歸納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說到曾國藩,我覺得對曾國藩要是蓋棺定論的話,只要一個詞就夠了,哪一個呢?自省。 對於曾國藩來講,這個詞確實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個詞,可以作他一生的蓋棺定論。有兩個原因:第一,提出這個自省的是誰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論的是孔子 的學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們說的四書五經裡的《大學》,據說就是他寫的。是孔子與孟子間過渡的重要橋樑。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為是孔子說的,因為在 《論語》裡頭。其實是曾子說的,說的什麼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復的自省,自律自省。這個“三”不是就說三次,這個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論,就是曾國藩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們曾家的老祖宗曾參說的。而反過來在這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儒家文化裡儒生去實踐這種自省論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說就是曾子的這位後代,曾國藩。這是一個原因,從遺傳上講,我們看自省非他莫屬。另外一個,後代的學者也普遍認為,曾國藩是兩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識份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個典範。你不要說別的,你就看他那個寫日記你就知道,他自打29歲 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沒斷過。就是這個毅力那就不得了。死前一天還堅持在寫,眼瞎一隻還堅持寫。後來手抖得握不住筆,還堅持寫。日記的主要內容就是自我反省。他不覺得寫日記難,他覺得最難的是戒煙。十七歲的曾國藩就染上了煙癮,本不當回事,覺得沒什麼,但是二十一歲時,轉學了,到漣濱書院讀書,山長叫劉元堂,懂得賞識教育,覺得曾不錯,常誇獎他,曾就是在劉元堂的賞識教育下,立下人生志向。劉元堂特別欣賞,他也特別佩服劉元堂。有一次,平常和顏悅色的劉元堂看到曾抽煙,非常惱火,一頓痛駡,我看錯人了,我覺得你有才,沒想到染上這種愛好,百害無一利,怎麼看得出是有志之青年?想想,我們中學這種情況,許多學生不當一回事,但是這個劉校長,對他一向和顏悅色,他一向佩服的,當頭棒喝,讓他痛定思痛,一下子對自己抽煙深惡痛絕,有什麼好?這改不了,還談什麼志向,痛下決心,要戒煙了。還正式宣佈戒煙。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為名國藩。原名子城,字伯涵,號為居武,改號居武為滌生。解釋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要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昨天的曾國藩死了,從今天開始,一個新的曾國藩出現了。這份決心,看出這個人氣勢有多大。



一開始,堅持了一兩個月,這太不容易了。關鍵是環境,同學都抽煙。別人癮不大,不需要戒。但是他癮大,有事沒事在你面前抽,對他是致命誘惑。他看著都難受。他在日記中 回憶說:“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食不甘味。嘴裡難受,渾身沒勁。但是發誓了,強忍了兩個月,實在忍不住了。後來又戒了一二次,還是反復不已。後來不好意思在這兒呆了。怎麼好意思見老師呢?轉學了,轉到了湖南長沙嶽麓書院。他覺得有機會洗心革面,原來戒煙,同學天天在面前抽,誘惑他。現在轉學,沒人知道 他抽煙,就可以勵志戒煙。但是想想,還得搞儀式,來督促自己,找朋友作證,把最喜歡的煙具砸了個精光。氣勢足,也跟同學講,明天起再不碰煙了。但是,把希望寄託在明天上,這是給自己找藉口。所以不久,曾國藩有問題了,考中了舉人,難免吸幾口。考進士考不上,也難免抽。得意失意都抽,又離不開。一直戒得痛苦但是思想認識還是清楚的。他說:“說話太多,吃煙太多,故致困乏。”他認識抽煙百無一利。這認識清楚,但是,十年中,認識一點沒動搖。怎麼辦?觀念上否定,習慣上改不了。三十一歲時,跟唐鑒倭仁學會了克服毛病,修身養性後,三十二歲時,深秋,身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拿出煙具來,準備抽,要打火,突然看到煙具,呆了半晌,看完了,默默地起身,出去拿了把錘子,平靜地砸了煙具。這是最關鍵的第三次戒煙,是在書房裡默默完成的。



差別在動靜上,前幾次動靜大,這次無聲息。關鍵區別就在這。砸完後,曾國藩重新坐下來,寫一篇東西。叫日課十二條。給自己列了十二條規定。一是主敬——整齊嚴束,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這是儒家最重要的要求,要有信仰,才能專心。二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心,如鼎之鎮。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醒了後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讀書不二——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看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五是讀史——廿三史每日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需一一記出。這條是反省自己有哪些錯誤。七是月無忘所能——每月做詩文數篇。八是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九是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十是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這是父親要求的。十一是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皆當作功課,不可待明日,愈積愈難清。他也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十二是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十二條,每天必須做到的規定。問題是,寫與做不同,我們可能做得少,難堅持,人生如恒地做下去。他不簡單是終其一生,這個毅力不得了。一個字,恒。



他還說,人但 有恆,事無不成。恒常之心,曾並不是智慧超群,是普通人,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他?正是他自律自省發展自我,使他從平凡走向成功,這特別有學習的意義。他狠下心來,戒煙的晚上平靜,但是對他非常關鍵。這個東西怎麼與戒煙有關呢?奇怪。我覺得是這樣:這天晚上認識到恒字的關鍵意義。守住恒,自然戒煙不是問題。把恒心變成人生準則,就容易了。這就是開竅了。此外,戒了十一年,為此痛苦,這次一點動靜沒有,他也怕再立下字據,不表達了,反倒成功了。越不說越體現出決心與信心。三是,體會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做到了質變。回頭去看以前,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內心強大了,反而超越了。他認識到自省的本質。掌握了曾子自省的核心,真正的自省不僅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活習慣。像吃飯一樣是生存要求。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動。這種自省融入了生活成了生活內容。這是儒家自 省論真正的核心。所以我個人學習曾國藩收穫很大,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自立,年青時要完成,樹立價值觀,這是青年時該完成的。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閱歷豐富後,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達到這個層次,人生會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順與逆都能清醒,不會得意忘形。雖然不提戒煙,跨越了,從此以後,安靜地處理了以前的最大惡習,完全戒掉了,這是人生成果,有益。




 


(靜坐可以幫助人內心寧靜,但是曾國藩之所以在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各個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最終寫出備受後人稱讚的《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有靜坐的習慣嗎?說到曾國藩家訓,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國藩日記》。根據史料記載,曾國藩從西元1839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不懈長達三十餘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 以《曾國藩日記》不僅包括了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和為官之道等各個方面,更是曾國藩內心世界最真實的記錄。今天當我們翻開《曾國藩日記》,會發現兩百多年前 剛剛步入仕途的曾國藩其實是一個滿身缺點、舉止輕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蕩公子。但是後來有一個人送給曾國藩一個字,不但幫助他徹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從此更省身也密、見理也明。而曾國藩在日記和家書中也反反復複多次提到這個字,告誡子孫只要做到這個字就“便有幾分真學問”。那麼究竟是什麼人送給曾國藩哪 個字?為什麼單憑著一個字就可以改變曾國藩的人生呢?)



1838年,他考中進士,做京官了。官職工資都不高,只是低級的京官,但京官畢竟有面子。想把父親接進京風光一下,兩年後成行了。沒多久,父親要回家。曾國藩沒辦法,只好讓他回去。回家後,父親寫信給他,重要,不過是拉拉家常。最後不經意地給他提出一個忠告,要節欲節勞節飲食。他一看,臉紅了。立即慚愧得無地自容。說明他的缺點父親都看不下去了。他是一身缺點,比一般人都嚴重。他能改掉是我講的原因。這三節到底對不對呢?先看第一個節欲。這專指女色。



曾國藩是當世大儒,理學宗師,父親居然要他節欲,難道他在這方面有問題?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記中記下來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納了小妾,傳說漂亮。一聽說,他就坐不住了,約同學,去他家吃飯,要求看看。同學不肯,不行,欲強見之。同學拗不過,只好叫出來看。他們甚至還狎褻大不敬。這是不檢點的行為,他後來非常後悔。把自己痛駡了一番。



沒多久,二月一天,去湯鵬家吃飯看到絕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說些過分的話。不檢點。所以父親要他節欲不是空穴來風,後來他給自己寫過戒條,第一條就是戒色。



再來看看節勞與節飲食,其實這兩個節與節欲是一回事,也是浮誇等。與朋友們在一起,天天吃飯東家長西家短。每天在無聊中度過。他也說這樣也蠻累的。但是樂此不疲,後悔卻不悔改。一次去同學家聊天,半天才出來,出門看到同學,被拉著要去看殺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後兩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後悔了,想想自己理學自命,要做儒士,這是他應該去做的嗎?這次先後悔了。但是,不好駁同學面子,也沒看過,所以猶豫,徘徊良久,始歸。



曾國藩的父親告誡兒子要節欲,確實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還在信裡要求曾國藩節勞和節飲食,這是為什麼呢?根據記載,當時曾國藩是翰林院的學士,那是一個非常清閒的閒職,根本就不勞苦。而且曾國藩天生就比較瘦,從來沒胖過,那麼曾國藩的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到底從何而來呢?父親能看得下到頭這些嗎?回老家寫信告誡兒子。當然孟子也說過,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對欲念難把持的人。他覺得這也非常丟人的事。對有大志的人來說,難面對這樣的現實。他看過信後,不啻當頭棒喝。所以他寫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節欲節勞節飲食。小子讀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勞逸屙養,無刻不縈于大人之懷也。若不敬身,真禽獸也。”父親說的真不錯,原來我有這麼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則我是禽獸。他說過“不為聖人,便是禽獸”。所以立誓要改掉滿身缺 點,告別舊我。他接到父親的“三節”後,痛下決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無端發怒,戒嫉妒戒掉貪婪。



(曾國藩下定決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說著容易,做起來難。雖然曾國藩痛下決心改正缺點,也給自己列了很多戒條,但是他還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輕浮和浮誇一點也沒改。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曾國藩根本不可能成為晚清一代儒、理學大家,那麼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改變了曾國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學優點體現出來了,說出缺點,拜了兩位元老師。一是唐鑒一是倭仁。後者是他的覺得,教他寫日記,人最容易原諒自己,不容易原諒別人,把對的記得清楚,錯記得不清楚。錯過兩天就忘了。一個有勇氣的人不是面對敵人是面對自己。敢於面對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錯誤一點點記下來,然後每天看,觸目驚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國藩學過,就真的每天記下糗事,堅持一生。死前仍在記。一生反省自勵。所以今天我們才能看到他這些糗事,這就是東方的《懺悔錄》。二是要敬要慎獨,要有敬畏心。許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沒有敬畏心。越是知識份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識份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獨,《禮記》說 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後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樣。但一個人的時候就難,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獨,要誠以對天地,誠以對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國藩刻苦勉勵自己,遵照執行。問題是敬和慎獨,是一種品質性要求,不是具體做法。與寫日記不一樣。寫下錯,未必會換來對呀?怎麼能做對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樣,碰到事還不行。他寫道:“自立志自新以來,至今五十餘日,未曾改得一過。”一條毛病沒改掉。這一天,發狠說,“此後直須徹底蕩滌,一絲不放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從這兒切一刀,之前死了,發誓重做新人。這狠心到決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記又說了:“忽忽已過兩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頹,以至不如禽獸。昨夜痛自猛省,以為自今日始。當斬然更新,不終小人之歸。”太不像話了,怎麼就奔著禽獸去呢?一定要改過呀。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與“呐喊”來概括。



這時唐鑒送給他一個字,這是哪一個字呢?



唐鑒提一個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說起來一個字,但是操作性強。靜。唐鑒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工夫要緊。”靜不下來, 一切都是空的。問題在浮,靜下來才有改過的可能。曾國藩說:“既而自窺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先生兩言,蓋對症下藥也。務當力求主靜,使神明如日之升也。 即此以求其,繼繼續續。”原來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動不好靜,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麼做的呢?一是他特別主張,靜坐。不論壓力大,一定要找時間靜坐。 不論是禪宗,氣功,都要求靜坐,那講雙盤。這對人的韌帶的要求高。曾國藩覺得單盤也可以。甚至不盤,一坐都算。雙盤最大作用是身體形式上靜下來了。其實腳是最喜歡動的。據說以前審女婿看他腳下的沙子,如果亂,不能要。人像漢字須穩固。這可以引發內心的寧靜。二是臨事淡泊守志。“日內不敬不靜,常致勞乏,以後須從,心正氣順,四字上體驗。”遇事時,要養成先靜下來的好習慣。先淡定從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十七世紀荷蘭有年輕人,少孤,家窮,學徒,家鄉市政廳招人,工資低,他去應聘看門人,做了四五十年,按當時說法不思進取。沒人尊重他。還受人侮辱。他總是淡然,對自己的生活不抱怨。為什麼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愛好是磨鏡片,這難。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靜。他只是要磨鏡,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顯微鏡,開啟了一門學問。一生五百多個顯微鏡。開闢了微生物研究領域。帶領人類第一次看到了細菌等。後來晚年時間英國皇家學會稱他為榮譽科學家。女王親自去拜訪他。靜下來不僅有大成就,還能養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歲。他成功的秘訣是一如既往地安靜,拿出手來晃了一下,安靜地打磨,就能創造人生的價值。我的想法是把簡單做到純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這首先就是要能安靜下來。這個極端例子最能印證。曾國藩說養得胸中一種恬靜。靜能使人舒暢,幸福有價值。如果從他身上學一點守靜的道理,這個講座就不算白費功了。靜下來,心地空靈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關鍵兩個字。




 


(曾國藩雖然年輕的時候也是滿身的毛病,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可貴的是他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然而就在曾國藩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他認識到有兩個字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是天下古今之庸人,還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後人生一事無成都是因為這兩個字。這也就是在曾國藩的家訓中反復強調的“最敗人的兩個字”。那麼這究竟是哪兩個字呢?為什麼曾國藩認為這簡單的兩個字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呢?為什麼簡單的兩個字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曾年輕時也為浮誇的毛病苦惱,後來學會靜,果然改掉浮誇的毛病,也獲得意外的收穫,靜能生智慧,能思慮空明,看問題看得清楚。對人生的難題與困擾獲得認識。有一點有名,有一句名言:“敗人兩字非傲即惰。”雖簡但是精闢。介紹人生經驗時拓展來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莫不皆然。”平庸基本因為惰,原來有才的人無所成就也因為一個字傲。這道理帶兵經驗來看,都是。他非要以帶兵打仗的經驗來看呢?與他與李鴻章的公案有關。李鴻章是安徽人,是曾國藩認為最好的學生。後來曾死後,李鴻章常說我老師如何如何,說明二人非同一般的關係。李鴻章的父親與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李鴻章正是以年家子身份投于曾國藩門下,李鴻章個子高,第一次進京時寫詩,有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被人稱頌一時。當時有名,志氣遠大,曾國藩一看就喜歡,但看得出與自己年青時一樣志大才疏。另投他人時,曾國藩也並不阻撓。辦團練時,被打得逃的逃,死的死。李鴻章沒辦法了。出來投曾國藩。曾一看,歡迎。又投到老師門下,做幕僚。李鴻章確實聰明,有許多點子讓曾國藩都佩服。許多公文都是他處理。這時,年輕的李鴻章感覺不一樣。受到器重就傲氣了。當時湘軍主要是湖南人,李鴻章這麼傲,在湖南人群裡顯得非常獨特。但曾國藩有容人之量,只有一點不能容忍。這就是睡懶覺。熬夜寫東西,早晨就起不來,但問題是曾國藩治軍嚴格,學習的是戚繼光,嚴格治軍,早晨五點多就得起。沒仗也得操練。規定所有人包括幕僚都得起。但是李鴻章受不了,起不來,也得起。不過也能拖就拖。一天沒請假沒起來。天太冷了,發現過了起床時間,索性不起了。又躺下來,睡個回籠覺吧。有人敲門,誰呀?捨不得起,是曾大帥的親兵,請去吃早飯。曾國藩規定所有幕僚與自己一起吃早飯。不個都不能少。以前請假了,今天不請假,就來請了。反應快,保持原樣不變,撒謊,好像偶感風寒,今天早晨不去。走了。剛準備睡著,又敲門了,曾大帥說了,必須等齊,才能開飯。李鴻章一聽咯噔一下,不去,就不止難堪了。跑到那兒,果然所有人都在等他呢。李鴻章進去,曾國藩什麼也沒說,一如往常,開始吃飯。



(曾國藩不但治軍嚴謹,而且生平最看不得懶惰之人。李鴻章雖然是他的愛徒,可是有次實在是做得太過分了,再加上他以往的不良表現,大家都以為曾國藩肯定會狠狠地痛駡李鴻章一頓,但是沒想到曾國藩不僅沒有責駡他,反而平靜得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這頓早飯吃得不同,曾國藩喜歡聊天說笑,今天一句不說,誰也不敢說話。結果,整個食堂不聞人語響。都不敢有動靜,李鴻章想,這是自己導致的,壓力大,緊張,半天,曾國藩吃完了。曾國藩站起來,對李鴻章說,“少荃,你既然來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就得守一個誠字”。李鴻章呆若木雞。但是曾國藩一句話的效果好,這以後再也沒睡過懶覺。倒是李鴻章讓曾國藩越來越滿意。曾國藩為什麼不讓人睡懶覺呢?為什麼只說守誠字呢?



中國歷史上最沉痛的近代史的開端,百姓民不聊生。晚清政治腐敗,極其混亂時期。曾國藩覺得“天下滔滔禍亂未已,吏治人心,毫無更改,軍政戰事,日崇虛偽,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誠樸,道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不若自習勤勞,猶可稍求一心之安”。天下敗亂成這樣子,作為一儒生,要擔興亡之任,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敗亂,已不成樣子,正本清源應該是一兩個君子來正人生正社會之楷模。我願意做這樣的帶頭示範的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是誠。加大到血誠的地步。曾國藩願意做這樣的人。要做到,最應該防範的是傲與惰。像李鴻章,在湘軍中為幕僚,因是學生,被器重,特立獨行,是傲,睡懶覺就是惰。要治惰與恃才傲物,得守一個誠字。李鴻章知道這個誠對曾國藩意義有多大。所以李鴻章痛改前非,從來不睡懶覺了,從起早做起。



(曾國藩成功地糾正了李鴻章睡懶覺的毛病,但是根據記載,曾國藩小時候也是一個愛睡懶覺的孩子,那麼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他?雖然曾國藩一再強調傲和惰是最敗人的兩個字,我們也知道如果一個人太驕傲或者太懶惰都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偶爾懶惰一下,難道就真的會毀掉我們的人生嗎?)



惰就是懶惰,又不同,懶是什麼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實秋先生說,“我自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然而悔之晚矣。”我常讀這段文字。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時間都被浪費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時間。混過去了,知道應該做有意義的事,卻總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無聊的事。是他能超越了自己,曾國藩怎麼超越呢?就是勤。甚至可以說,他一生成就都建立在這個字上。他是笨,背書背不好,但同樣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奮。他小時也睡懶覺,被父親痛駡一頓。這對曾國藩來說是刻骨銘心。一輩子再也不睡懶覺了。早起有三條好處:一是時間多了,就算比別人活得長;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三是勤就能養成一個人優良的品格。



他的家訓中闡述了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①勤在個人,養生,兒子體弱,常寫信告訴他不要吃藥,他一生不相信吃藥,藥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飯後要走千步以上,掃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種菜蔬。這些對養生。②勤在個人養品,引發其他優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腳口腦事,多問,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義之道。



(曾國藩為了超越自己身上的惰性,專門以一個“勤”字時時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特別重視早起,無論熬夜多晚,第二天也一定早早起來。那麼只要早起就是“勤”了嗎?為什麼在曾國藩家訓中,還說“勤”不但能養生養品,還能興家業呢? )



二是勤在家庭,家和萬事興。家勤也能萬事興。家庭成員都勤勞,他非常看重勤,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幹的活。甚至女眷,囑咐家人要幹活,不要荒廢日常生活。分四類食事家事細工粗工,交給老婆,要帶頭示範。老婆一生也是勤懇。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團隊。意義重大。帶兵最看重這個。清末官僚全沒骨氣。“鄙人近歲在軍,不問戰事之利鈍,但課一己之勤惰。”打勝打敗無所謂,看重的是樹立勤奮的典範,他能做到,大家就會跟著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體不好,休息三四個月,自悔到什麼地步?日記中說:“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一家俱有衰象,余於三四月內,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無已。”病一好,馬上給自己寫了工作時間表,上午會客,聽工作彙報,寫日記,寫奏摺……下午處理公文……晚上,溫詩,寫古文等。多少事呀?所以一生勤奮,但是我們說,過猶不及,勤與勞常組合在一起,到積勞成疾,就有點過了。他六十二歲,不長壽。雖然有患病原因,也與積勞成疾有關。他寫過名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之光陰?”




--
※ 作者: vvvv520 時間: 2015-10-07 08:22:06
※ 看板: Wish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26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